機器人能夠讓醫生克服人類能力的局限性,讓更多患者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如今各種功能的機器人紛紛亮相,越來越多的“黑科技”正在或即將被運用到醫療衛生事業當中。醫療機器人就如同醫生的“第三只手”,借助它們能使操作更加準確、微創、穩定,療效更好,副作用更小。
邵潔,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護士,34歲的她已經在日間化療中心護士工作了三年,日間化療,是指腫瘤患者“白天化療,晚上回家靜養”的醫療服務模式。過去護士邵潔每天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給化療病人配置靜脈注射的藥物。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日間化療中心護士邵潔表示:“我們以前沖配一袋化療藥,我們需要用注射器抽吸溶媒,然后再打入粉劑當中,溶解了之后再回抽,回抽了藥液以后,再注射入溶媒當中,這樣就配置成一瓶化療藥。需要十幾次、甚至二十幾次抽吸,這是常規的一袋化療藥配置的流程,需要3到4分鐘?!?/span>
為了配置一袋化療藥物,像這樣來回抽吸的動作,邵潔需要重復十幾次、甚至二十幾次,而每個護士每天要沖配約100-200袋化療藥,這樣單調的抽吸動作每天得重復上千次,工作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邵潔表示:“因為每天要收治40到60左右的病人,要完成上午治療的話,一沖就是整整一個上午,肯定要坐在各個生物安全柜里面,沒辦法起來的。最起碼一上午,有時候要到下午一兩點鐘。而且就是一個重復的工作,我們通常這樣一整天工作下來,手都僵掉的?!?/span>
而且化療藥物大都具有細胞毒性,配藥護士必須穿戴防護服,全副武裝坐在生物安全柜前來完成連續幾個小時的沖配藥液的工作。生物安全柜是醫療實驗安全防護的保護裝置,防止有毒的粉末和藥液在空氣中的揮發,減少化療藥物對醫護人員的傷害,可是即使防護措施再嚴密,像邵潔這樣的配藥護士依舊存在受到藥物毒害的危險,據國內一項不完全統計,90%以上的靜脈藥物配置中心護士在手掰安瓿瓶、分離注射器時都出現過不同程度的手割傷,進而容易受到藥物的感染。
邵潔表示:“比如說洗澡的時候掉頭發掉的很厲害,我們體檢也會發現白細胞有的時候會低一點。較正常的指標會低一點?!?/span>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醫務一處處長張繼東表示:“我們也知道腫瘤的化療藥物有一定的毒性,這個毒性在皮膚、黏膜、頭發上可以吸收,對人體產生一定的傷害,比如說白細胞會降低,比如說會引起脫發?!?/span>
可是從2016年6月20日起仁濟醫院的日間化療中心請來了“配藥機器人護士”,它們是兩臺智能靜脈藥物配置機器人,目前99%的化療藥物的配置就由這兩臺高顏值的機器人在全密閉的空間內完成了,護士的工作更加安全,也有更多的時間來照顧病人。
讓邵潔高興地是,現在護士們只需要簡單幾個操作,一袋化療藥的配置工作就完成了。工作效率比過去提高了50%以上,而且機器人的工作也更加精準。
邵潔表示:“首先就是掃條碼,然后機器自動打開,然后我們就把藥液放到里面,然后把酸鈣按照上面的1支兩支三支排列整齊,放入連接器,點確定,機器人就可以完全自動地配置成一袋化療藥?!?/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