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個月的緊張籌備,10月19日,中西部地區首個靜脈用藥智能調配中心在四川省人民醫院投入使用。據悉,四川省人民醫院是繼上海、深圳之后全國第三家引進該系統的單位,中心現配有三臺“化療藥配置機器人”,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最規范,技術最先進、最成熟,且直接由藥學部統一管理的靜脈藥品智能調配中心。這是省醫院繼引進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骨科天璣機器人系統后,在人工智能和互聯網+醫療的進程中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省醫院藥學部主任童榮生告訴記者,化療藥物大都具有細胞毒性,這個毒性在皮膚、黏膜、頭發上可以吸收,對人體產生一定的傷害,可能引起白細胞降低、脫發等。配藥時必須穿戴防護服,全副武裝坐在生物安全柜前來完成連續幾個小時的沖配藥液的工作。據國內一項不完全統計,90%以上的靜脈藥物配置中心配藥人員在手掰安瓿瓶、分離注射器時都出現過不同程度的手割傷,進而更容易受到藥物的毒害。
過去,化療藥物由病房護士配置,一袋化療藥至少十幾次、二十幾次抽吸,需要3到4分鐘。每個配藥護士每天這樣單調的抽吸動作得重復上千次,工作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根據前期對省醫院所有靜脈用化療藥的分析,該中心投入使用后,90%以上的化療藥物配置可由這三臺智能機器人在全封閉的凈化空間內直接完成,能完全滿足包括腫瘤科、乳腺外科、兒科、血液科、婦科、胸外科等全院所有腫瘤患者的用藥需求。
與人工配置相比,機器人調配的藥品經過嚴格論證、嚴謹測試,每一種藥品調配具有獨立控制程序。每一個調配關鍵步驟均具有檢測和反饋功能,確保調配成品精準無誤。調配時的數據、圖片、視頻同步保存以便追溯。藥品調配經傳感、重量與體積算法確認,確保調配成品的劑量精確度控制在±5%以內。并且配置只需簡單幾個操作即可完成:首先,病區醫生醫囑傳到機器人配置中心,藥師審核醫囑;合格醫囑直接打印出帶二維碼的標簽;藥師按打印的標簽排藥、核對;傳入10000級凈化的機器人房間,機器人掃二維碼;機器自動打開;工作人員將藥品溶媒放置到相應位置,機器人根據處方信息再次對藥品進行識別無誤后進行智能調配。
據相關人員介紹,智能機器人調配危害藥物與過去人工配藥相比,具有其智能化保證了調配藥物劑量的精準性、一致性,從而提高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時最大限度減少了對操作人員的暴露風險,加強醫護人員職業防護。同時,其信息化可以對藥物配制過程進行全程記錄、全程跟蹤、全程監控,從而提高藥品質量和藥事質控管理水平,減小醫療糾紛。其自動化可節約人力成本,把護士還給了臨床,把藥師還給患者。
聲明:
(本文轉載自川報觀察,如有侵權,通知刪除)